缩短流程加快供应 古洞北农地建住宅每尺补5574元
本港土地供应进度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关卡为补地价,地皮业主与政府之间动辄商讨十多年时间。为解决问题,去年施政报告提出将工厦「标准金额」补地价先导计划扩展至新界新发展区,昨日终于有初步框架。业界指出,相关安排可以提升整个程序的透明度,缩减冗长的谈判过程,加快项目发展。以工厦「标准金额」补地价为例,一般可于1个月内达成地价协议 ,对比之前采用传统估价机制平均则需时7个月。
◆香港文汇报记者 颜伦乐
去年施政报告宣布把标准金额补价模式扩展至新发展区的契约修订申请,发展局昨日公布具体安排,地政总署将率先为古洞北及粉岭北新发展区馀下阶段的契约修订申请,订立适用的补地价标准金额及相关细节。
建公共运输交汇处可扣减
以一幅位于古洞北新发展区、面积约4.3万方尺的农地作例子,以标准金额每方尺372元计算,农地原有价值约1,600万元。若农地修契后用作住宅用途,可提供总楼面约258,340方尺,以标准金额每尺5,574元计算,该地价值便高达14.4亿元。减去原有价值后,地皮相关补地价金额约14.24亿元。不过当中或出现部分可扣减款项,如兴建公共运输交汇处的工程费用,因此每尺补地价金额并非划一金额。
除前身为农地外,政府亦有为前身是其他用途的土地列出具体参考数据,例如古洞北土地,如前身是非住宅用途,就假设其原有每方尺标准金额为1,858元,前身是住宅用途,就假设其原有每尺标准金额为4,181元。对比之下,粉岭北新发展区修契前的标准金额与古洞北一样,但于修契后的标准金额不同,若作住宅用途,每尺标准金额约5,110元;而非住宅用途,每尺标准金额约2,787元。
香港大学房地产及建设系客座副教授张圣典认为,政府厘定修契后的住宅用途标准金额相当进取,相信是近年古洞区住宅地价已被抢高所致,认为除非发展商在时间上很想争取快些完成补价,否则未必会采用这个机制去补地价。
或可快至1个月达成协议
团结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叶文祺认为,「标准金额」犹如「超市明码实价」,可以提升整个程序的透明度,缩减冗长的谈判过程,有助加快项目发展。他指出,工厦重建的「标准金额」补地价先导计划自2021年3月中推出后,广受市场欢迎,首十个月已接获7宗申请,其中5宗以标准金额完成修契,而地政总署亦指出以标准金额计算的地价起计 ,一般可于1个月内达成地价协议 ,对比之前采用传统估价机制平均需时7个月。
明码实价试验乡郊成效
据悉,政府将以此模式推行古洞北、粉岭北及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计划。今趟率先为古洞北及粉岭北订立框架,其他新发展区的金额及细节,将于有关新发展区公布契约修订申请详情时公布。政府分析,在已公布的新发展区内,用地的发展环境比较相似,均为有全面基建配套的高密度发展社区,故较有条件短时间内制订标准金额及相关推行细节,为乡郊土地采用标准金额补地价提供最快的试验机会。
发展局发言人表示,今次公布提供标准金额补地价选项,是希望透过预先公布的标准金额,为补地价提供确定性,促成更多契约修订申请及早完成。于2021年3月推出为期两年的先导计划,引入标准金额徵收补地价选项,适用于涉及重建1987年前落成工厦的契约修订申请,有见业界对先导计划反应正面,政府将延长该计划1年至2024年3月31日。
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