劏铺蚀让潮扩大 六大劏场去年共41宗成交 高达82.9%蚀让 最惨蚀97.5%

28HSE 编辑部  2025-01-06  666 #工商铺

本港零售市道持续低迷,商铺市场在过去数年疲弱不振,被称为「劏场」的分间拆售商场更是蚀让频频。根据统计,六大「劏场」在2024年合共录得41宗成交,其中高达82.9%(34宗)为蚀让个案,累计亏损金额达8461.7万元,有个案更录得97.5%的惊人蚀幅,引发市场关注。不过,在蚀让潮中亦有机会吸引部分投资者趁低捞货,另觅出路。

自2012年起,随着美国量化宽松(QE)政策及香港进入超低息年代,加上住宅市场受楼市辣招限制,资金大量涌入工商铺市场,「劏场」拆售项目应运而生。当时,分间拆售商场吸引不少投资者追捧,成为热门投资选择。然而,随着零售市道转弱,大量「劏场」入伙后出现高空置率,业主纷纷大幅蚀让离场,拆售热潮亦因此逐渐降温。

统计显示,六个于2012至2014年间拆售的「劏场」,包括尖沙咀首都广场、北角城市金库、荃湾地皇广场、荃湾荃立方、元朗又一新城及屯门壹号总站,在2024年内共录得41宗买卖,成交总值约1813.2万元。当中仅有7宗录得赚钱,馀下34宗为蚀让,蚀幅惊人。

在六大「劏场」中,以尖沙咀首都广场的成交量最高,全年共录得19宗买卖,成交价介乎10万至150万元不等。然而,当中有18宗为蚀让,亏损金额由38.8万至762.4万元不等,蚀幅介乎62.8%至97.5%。更有7宗蚀让个案,亏损幅度超过九成,创下「劏场」亏损纪录。

同样蚀让情况严重的还包括北角城市金库及荃湾地皇广场。城市金库全年录得11宗成交,其中6宗蚀让,蚀幅由83.4%至92.8%不等。不过,城市金库亦有5宗赚钱个案,全部为投资者于2022年至2024年期间吸纳大幅蚀让的物业后转售,最高赚幅约1.8倍。

此外,地皇广场、元朗又一新城及屯门壹号总站在2024年的成交全部为蚀让个案,反映这些「劏场」的投资风险持续高企。

「劏场」的热潮由有「劏铺大王」之称的资深投资者尹柏权于2012年带起。他在短短8个月内推出了荃湾荃立方、荃湾地皇广场及尖沙咀首都广场三个拆售商场,合共推出约1144个微型铺位,并凭藉首两年5厘租金回报保证成功吸引大批投资者入市,部分项目更在数日内沽出九成以上。

然而,这些商场于2016年前后纷纷入伙,却因高空置率及租金难以支撑而令业主损手累累。以首都广场为例,其在2013年劏成705个蚊型铺位出售,当时大受追捧,但现时大部分业主都选择蚀让离场,甚至录得逾九成亏损。

虽然「劏场」近年蚀让不断,但低价成交反而吸引部分投资者趁低吸纳。有多年铺位投资经验的盛滙商铺基金创办人李根兴表示,2024年内部分「劏场」的成交价低至20万元,「呢个价钱连车位都买唔到」,甚至厘印费仅需100元,因此吸引小型投资者入市。

不过,李根兴提醒,「劏场」投资风险高,除了商场管理费、水电费等每月开支接近千元外,劏铺的市场流通性亦低,转售难度大,买家需有心理准备持货较长时间。他补充,若买家有实际自用需求,例如将铺位改作小型仓库,倒是「不错的选择」。

拆售商场并非新事物,早于1970年代便已出现,当中以旺角先达广场及信和中心最为成功。先达广场曾因手机交易盛行而被誉为「炒机天堂」,商场内的单一铺位在2012至2013年时售价高达3000万元。然而,随着手机炒卖风潮消退,先达广场近年亦录得多宗蚀让个案,2024年更有业主持货25年仍需亏本出售。

免责声明:凡注明 28HSE编辑部 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 28HSE LIMITED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28HSE赞同其观点。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实用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Whatsapp

以电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