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全面通關後,零售市場並未見起色,導致不少國際品牌在租舖策略上表現出謹慎態度。其中,英國沐浴及個人護理品牌Lush便是一個典型例子,該品牌由原來在旺角西洋菜南街的大舖轉而租用較小的舖位,以期降低運營成本。
三年前,Lush曾在西洋菜南街由一個小舖擴展至兩個相連的大舖位。然而,即使業主在租約到期時同意降租,Lush仍選擇不續約,而是選擇「租回」其先前在同一地段的較小舊舖。該舊舖面積約為原來的一半,但每月租金節省達四成,即約20萬元。
Lush於2022年租用的西洋菜南街48至50號地下及閣樓,建築面積合共約3600方呎,當時月租為50萬元。到了今年租約到期,儘管業主將租金降至40萬元,Lush仍決定離場,選擇轉租西洋菜南街66號地下及閣樓,面積約1690方呎,月租30萬元,節省了大量租金開支。
此次轉租的新舖位,面積減少約1910方呎或53.1%,但租金支出大幅減少20萬元或40%。該舖位的上一手租戶在通關後不久由藥房承租,月租為36萬元。Lush的最新租金較兩年前低6萬元或16.7%。
值得注意的是,Lush曾於2019年初租用西洋菜南街66號地下及閣樓,當時月租為57萬元。經歷疫情後,旺角一線地段的租金普遍下滑,使得Lush能於疫情期間以較低的租金轉租較大的舖位。然而,隨著通關後零售業的疲弱表現和租金未見上漲,Lush決定返回較小的舊舖,其租金較2019年首次承租時降低了27萬元或47.4%。
此外,Lush棄租的西洋菜南街48至50號地下及閣樓已被一運動品牌承租,月租40萬元,呎租約111元,較之前的租金下降了10萬元或20%。西洋菜南街近期還有其他舖位被承租,證明儘管零售市場低迷,核心區仍有一定的租舖需求。
Like